《中国有多坏?》是一面镜子,它让傲慢、自负的西方主流媒体照出了自己的狭隘和浅陋。
1998年5月底,中美两国的四名著名记者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个关于“媒体与中国”的联合讲座。由于中美记者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显著差异,双方在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等问题上各执一词,讲座很快演化为一场公开的思想冲突。美国记者称中国记者是“笼中鸟”,而中国记者则反讽美国记者为“井底之蛙”。最后,主持人不得不匆匆结束了这场强硬的对话。
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希光是出席这次讲座的唯一的中国记者。两年前,李希光与人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不仅在国内读书界引起强烈反响,在西方国家也引发很大争议。从此,李希光被西方主流媒体视为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的代表人物。而这种“民族主义”在李希光最新推出的《中国有多坏?》(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再次得到鲜明的体现。
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刺激”的书名?李希光介绍了自己写作本书的背景:1998年6月,克林顿总统访华前夕,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其中《时代》周刊一篇封面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国有多坏?》。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和歧视依然根深蒂固。它们不仅继续开列诸如“人权”、“武器出售”、“西藏问题”、“台湾问题”、“逮捕持不同政见者”之类的清单,反复敲打中国,而且最近又炮制出所谓“为民主党竞选捐款”,“中国军方窃取美国高科技”等耸人听闻的“新闻”,大肆炒作,做足了“坏中国”的文章。出于一个新闻记者的正义感和使命感,李希光即以《时代》周刊的提问为书名,全面透析美国媒体,反映中国问题,旨在澄清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种种歪曲和捏造,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李希光曾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美国《华盛顿邮报》工作5年,对于西方媒体有着深入的体察;而作为新华社对外部的资深记者,李希光多年来始终关注着中国的社会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改革也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些都赋予他一种国际眼光和“草民意识”。在《中国有多坏?》中,没有常见的“官方立场”或“官方腔调”,也没有那种不值一晒的偏颇和幼稚。有的是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和冷静客观的分析。正因为如此,在一些西方人士看来,李希光的书才是必须予以重视并认真对付的,因为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及国际关系走向的冷静思考,而且反映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情绪和心声。
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中美记者联合讲座上,一位美国记者曾尖刻的评论:“中国人不愿在公开场所洗内裤。”意即中国社会政治缺少透明度,中国新闻界不敢揭示重大,敏感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回击,李希光在《中国有多坏?》这本书中,探讨、反映了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现实政治的敏感话题,如政治体制改革、“草根”民主、新闻改革等等。此外,无论是中美高层互访,还是包括“联合讲座”在内的中美媒体的交锋,李希光都是用采访记或实况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显示了中国新一代记者宽广的胸襟、开放的心态和过人的胆识。李希光曾经坦言,他不愿做那种没有独立意识和见解的平庸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希光的《中国有多坏?》是一面镜子,它让傲慢、自负的西方主流媒体照出了自己的狭隘和浅陋,同时它也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认识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生机勃勃的中国。